標題:馬英九的故事
 
五年前,我還在中研院當小助理時,接受市政府的委託案,這個委託案的規模驚人、經費龐大,光是子計畫我們就拆成5.6 個,議題是台北市的情色規劃,其中每一個子
計畫開會就分好幾次報告,前後歷時2.3 年,一些重要的報告開會市長是要出席的。而每次他出席,我發現他一直在做筆記,問的問題也都深入核心,當時我直覺他一定
有看過現在這些研究報告,否則他不會問到如此精髓的問題。

散會後,他的秘書在收一些東西,我跑過去翻了他桌上的報告 ……哇他真的有看,摺紙畫線還註記, -----那個註記的筆跡,是他的。

終於,連最後一個計畫案都完成了,馬英九要作東請大家吃飯謝謝大家,當晚,在國際會議中心20 幾樓,馬市長和中研院大頭們一桌,我們這些小助理一桌,之前他的
秘書已經告知馬英九只能作陪半小時,因為當時華航空難馬市長行程滿檔,所以半小時後馬英九一一向其他大頭們道謝後準備離去,我們都以為他要走了,他忽然起身,
向我們這桌小研究助理桌走來,然後一一向我們握手致謝。

「謝謝你們的辛勞,如果沒有你們這篇報告不會那麼精彩。」他自己繞了一圈桌子一一向我們每一個握手致謝,現在沒有媒體沒有記者也不是選舉期間,他用雙手那麼用
力,你可以感受到他的誠懇與感謝。

讓我再說一個故事,這是從「百年思索」看來的。

馬英九,在文化局局長的人選問題上曾經躊躇,文化界最初的人選是深孚重望的文化學者蔣勳,還有以《雲門舞集》享譽世界的林懷民,但此二人不約而同地推薦了遠在
德國過著自由作家幸福生活的龍應台。

他的秘書打了電話向龍應台要履歷,卻被轟了回來:「怎麼能給你們履歷,我又不向你們求職。首長如果要瞭解我,就去買我的書看吧。書,就是我的履歷。」

一般人要找下屬,無不用競選酬庸、派系、權力牽制平衡考量(看看阿扁的四大天王),有點理想的想找人才,被找的哪個人不是魚躍龍門雀躍不已。像龍應台這麼白目
的人還真少見,一般的早就視之不識好歹作罷,但馬英九卻不是這樣。

龍應台在百年思索中說出:「首長親自來電話時,談話中發覺他還真看了書」

1998 年夏季的某個晚上,龍應台在德國法蘭克福的家中突然接到一個來自意大利的電話,來電人自稱台北市長馬英九的秘書,問:「龍作家能不能儘快趕到羅馬或威尼
斯,首長親自接見商談要事。」

龍應台回絕說,「馬英九這個人,不認識,如果有事要談,就直接來找我。" 說完便掛了電話。」第二天上午,龍應台又在家裡接到了那個秘書的電話,稱馬市長已經到
了法蘭克福,下榻在某某酒店,然後小心翼翼地問她「我們路不熟,能不能趕來見個面。」
  「還是到家裡來談吧。」龍應台還是回絕。

數小時後,馬英九按了龍家的門鈴。

讓我感動的是,商談完畢,龍應台送客到門口,他猶豫著說:「我覺得她不太可能跳這個火坑 ----但是假定她接受了,她會覺得,她不是為自己,不是為你,甚至不是
為了眼前的人民,她覺得她在面對歷史。你 -----也有這種歷史感嗎?」(「百年思索」 p.302)

馬英九已走到門口,這會兒又轉過身來,沈靜的說:「如果我沒有歷史感,我不會來找你。」

我打字慢,卻把百年思索一文中馬英九與龍應台的部分打出,若馬英九是政客,他就不會那樣被拒多次後還千里迢迢三顧茅廬的延請龍應台,台灣的精神與價值已然崩壞
,正需要重新建立,請讓一個誠摯、講道理、明是非、願意挑起重擔的馬英九一個出線的機會,重建台灣新價值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夢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